
***常务会 议近日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09年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
据悉,意见中 提出了加快出台《关于加 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这将成 为今年体制改革的重要看点之一。
与此同时,4月份中 国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冷热不均,尽管一 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表现好于预期,但仍面临严重挑战,经济复 苏的过程可能要比预期中的更长。作为夯 实内需增长长期基础、增强经 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酝酿中 的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采访中,相关权 威人士向记者透露,在持续 困扰我国的体制痼疾中,收入分 配问题始终位列其间。早在2006年,有关收 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案已初步拟定,并一度 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在前两 年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均有涉及,但因制度设计难度大、利益调 整阻力大等原因,这一改 革方案迟迟未出台。
“历经两 年多的反复论证和修改,收入分 配总体改革方案已基本成型,预计今年内有望出台。”该人士 向记者揭示了新背景下的改革深意,选择在 此时启动收入分配改革,是为了 通过收入分配调整真正启动内需和消费,尤其解 决中低收入者消费不足的问题,为中国 的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重点考 虑初次分配政策
要使收 入分配结构能够由“金字塔形”调整为“橄榄形”
居民消 费率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造 成了内需不足的发展“短板”,此次金 融危机中体现尤深。
“中国实 际上有很强的内需,只是在 内需的身上还带着枷锁”,中央党 校教授周天勇告诉记者。采访中,研究者 将造成目前居民消费率过低的症结指向收入分配机制。
“分配的 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发展问 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在国家 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看来,分配与 经济增长之间应形成良性互动,合理的 分配能够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最根本的动力,而不合 理的分配最终会因消费能力的不足而使发展动力衰减。
城乡、地区和 个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也制约 了广大中低收入者购买力的提高。从中国 的现实情况来看,周天勇分析说,“社会的 发展成果应由社会成员共享。但目前 老百姓富裕的速度较慢,居民收 入增长并未与财政收入的增速同步。”城乡居 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是制约 居民消费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
“最主要 的问题出在初次分配上”,国家发 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告诉记者,在国民 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十多年来,劳动者 报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不断下降到2007年的11%。据权威相关人士透露,目前的 改革方案将对初次分配政策进行重点考虑。
收入分 配结构要进行大调整
研究者 将造成目前居民消费率过低的症结指向收入分配机制
杨宜勇认为,调整收 入分配结构关键看两个比重:一是初 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二是国 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
综合多 位受访研究者的意见,这意味 着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进行大的调整。在初次 分配中要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改变目 前的初次分配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在再分配中,要提高 居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国 家和企业收入的比重。而扩大 中等收入者比重被多位研究者认为,是规范 初次分配领域秩序的主要途径。
其实,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就 已强调着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 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改革开 放后逐渐形成的“金字塔型”收入分 配结构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使社会 的许多矛盾都从分配领域反映出来。而中等 收入者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要使收 入分配结构能够由“金字塔形”调整为“橄榄形”,目前面 临的困难仍然较多。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告诉记者,目前我 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 现在分配秩序混乱和分配关系不合理两方面。
国家发 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收入分配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认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再分配只是辅助手段,其作用 是缩小收入差距,解决中 等收入者的后顾之忧,使低收 入者生活有一个基本保障。
而“扩中”的主要途径仍是“规范初 次分配领域的秩序”,即创造 平等致富的法制环境,逐步消 除少部分人靠不正当手段暴富的机会;国有单位的通病是“平均主义”,所以要 建立健全国有单位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公有制 内部反对平均化,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把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非国有单位,收入分 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利润侵蚀工资”,所以在 非国有单位要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